2023-03-23 資訊中心
智慧園區作為智慧城市的主要單元,是經濟高效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抓手,是實現雙碳戰略的主戰場,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的落腳點,是未來社會的發展縮影和示范載體。
隨著園區的不斷升級,中國智慧園區將會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從而尋求更加集約、綠色和高效的發展模式。在新技術與新需求的驅動下,企業的經營環境與經營方式也在不斷更新與創新,向著一體化、生態、定制、可持續發展的智能空間方向發展。
10月31日下午,在SSOT『集智廣議』直播間中,上海智鏈合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鏈合創”)數字化運營總監劉澤世與施耐德電氣(中國)有限公司智能家居業務智能系統市場部負責人李敏,進行了有關“雙碳”背景下智慧園區建設的挑戰與機遇主題的互動交流與分享。
園區從“傳統”到“智慧”難在哪里?
智慧園區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包括園區智慧化頂層設計、底層數據平臺和運營業務平臺。
頂層設計是對園區總體發展戰略的承接與解構,需要對當下和未來的發展做到充分、系統的考慮,在匹配當下資產類型、管理體制和發展階段的同時,還要保證未來的可拓展性、可升級性。
底層數據平臺的建設是為了讓園區各個場景觸點的數據流動起來,貫通起來,形成數據洞察,實現自主調節或者輔助決策。過去園區的出入數據從紙筆記錄升級到系統記錄可以被稱為信息化,而智慧化強調打通數據平臺、整合應用系統,形成泛在、融合、智能的數字信息網絡。
運營業務平臺則是以功能應用為核心,覆蓋園區的各個運營場景,包括智慧經營管理平臺、智慧物業管理平臺、智慧硬件管理平臺、智慧服務平臺等等,重點是要匹配業務的工作邏輯和工作習慣,要讓業務同事覺得好用,讓管理人員覺得有用。
綜合來說,我國目前智慧園區建設的難點就在于入門很簡單,采購一個資產管理系統或者部署一些智能硬件就可以說是給園區加上智慧的標簽了,但是缺乏以終為始的前瞻性的建設思路,在后續運營的過程中,往往就會面臨不斷要找不同的供應商采購新的系統,各個系統之間信息不互通,系統的功能與實際業務的需求不匹配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讓“智慧園區”浮于表面,而沒有真正的“智慧”起來。
當智慧園區遇上雙碳目標 機遇與挑戰并存
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推進“雙碳”工作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隨著“雙碳”工作的推進,一方面智慧園區迎來了新的機遇,另一方面零碳園區的建設也面臨著不少挑戰。
機遇
(1)園區成為落實“雙碳”戰略的最佳落腳點。
以產業園區為代表的各類型園區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臺。園區作為城市的基礎單元,連接個體、組織、城市、國家,園區的物理邊界清晰,所有權明晰,運營和管理生態已經逐步建立,使園區成為“雙碳”戰略的最佳落腳點。園區通過自身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率先實現零碳化,樹立發展標桿,對于區域落實“雙碳”戰略,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2)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成熟為建設低碳、零碳智慧園區奠定技術基礎
自2012年國家首次提出智慧園區的概念,至今智慧園區的發展已經有10年,期間各種技術應用已在園區場景下得到有效實踐。而經開區和高新區基于國家政策支持和資源聚集等優勢,智慧園區建設力度大、建設水平也相對較高,園區運營和服務基本上實現智能化、數字化,零碳智慧園區數字化基礎逐漸成熟。
挑戰
(1)零碳智慧園區建設需要發展與碳約束之間的平衡
作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我國經濟發展仍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仍在增長。由于能源結構不合理,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例高達85%,脫碳壓力巨大。同時,我國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現象明顯,不同區域的發展程度不同,各類國家戰略的實施均需要以產業發展作為基礎引擎,也會帶來相應的碳排放。在此背景下,園區作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推進自主創新的核心載體,如何實現生態文明與科技創新、經濟繁榮相協調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亟需破解的平衡難題。
(2)雙碳智慧園區框架和建設路徑尚不清晰
雙碳智慧園區作為全新概念,相關釋義和戰略框架仍然處于持續的變化之中,整體框架尚未清晰明確,相關標準、法規、碳交易市場等環境尚待進一步完善,試點示范和推廣應用較為貧乏。各地對于雙碳智慧園區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面,對于如何建設雙碳智慧園區,相關工作重點、實施步驟等把握并不清晰,難以真正從系統性、整體性考慮推動園區的轉型升級。這需要園區、服務商、相關管理部門一起共建探索,找到合適的建設路徑。
零碳智慧園區未來該如何發展?
零碳智慧園區建設未來是三步走,將節能環保責任落實到園區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1)在規劃設計階段最初就要考慮到碳排放;通過多維度低碳技術應用,在綠色建筑層面節能。
被動設計: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風以及圍護結構保溫隔熱等形式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綠色材料:采用綠色環保產品、滿足質量要求前提下提高使用回收材料比例。
光伏建筑:公共照明全部采取“風光伏發電+LED燈”。
節能系統:走廊、樓梯間、門廳、大堂、大空間、停車場等場所的照明系統采取分區、定時、感應等節能措施交通節能。
(2)改變園區目前的用能習慣和用能方式,通過數字化智慧化應用監管,建立零碳智慧能源和管理體系。
供應:主要包括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微風風力發電系統、風光互補路燈、智能充電樁、鋰電池儲能系統、氫能儲能系統。
監測:建立園區碳排放指標體系和碳應用,為后續產業鏈優化,數字化助力碳減排提供方法支持和體系框架。
管理:基于園區內各類能源數據進行綜合調度和能耗管理優化。
服務:利用相關碳數據管理、碳核算模型、碳足跡溯源等指標助決策者完成智慧決策,配備如園區碳核算、場景化碳減排、碳中和路徑規劃等服務能力。
圖為智鏈合創能源管理系統后臺截圖
(3)能源結構改革是根本,構建綠色能源結構體系,推動園區級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大力推廣清潔能源:通過在園區內因地制宜的建設包含屋頂光伏、氫能在內的配套設施,推廣園區內清潔供熱,持續推進清潔取暖,擴大集中供熱范圍,因地制宜推行氣代煤、電代煤、熱代煤、集中生物質等清潔采暖方式。
發展節能儲能技術:通過統籌工藝環節、優化生產組織、工序共享等手段實現園區內能源由點及面的綜合利用。其中,儲能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能源結構升級的關鍵。
雙碳智慧園區建設路徑及案例分享 上海智鏈合創科技有限公司將雙碳園區建設路徑定義為三位一體,通過能源計量、綜合管控、能源再生實現雙碳園區建設,三者互相促進。
(1)能源計量
這是實現雙碳園區的基礎,碳排放數據要先統計,才能知道該從何處下手優化。通過上線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對園區供電能源與使用情況進行智慧化管理。
(2)綜合管控
根據用電數據指明優化方向后,讓設備能夠智慧化控制,比如空調、燈光以及其他設備。通過智慧物聯,讓設備用電更加合理,在不影響客戶體驗的情況下實現智能控制,降低碳排放。
(3)能源再生
結合園區實際情況打造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應用,優化供給側能源結構,實現自給自足。比如利用園區樓頂空間搭建屋頂光伏。再比如在園區交通場景下,倡導新能源出行,興建充電樁,加大新能源基礎設施的投入。
德必靜安WE''
在德必集團運營的多家園區中,都可以看到可供白領休憩娛樂的“垂直森林”與“空中花園”,這其實就是建筑立體綠化的一種。建筑立體綠化主要包括屋頂綠化和墻面綠化,通過立體綠化,不僅增加美觀度,還可降低室內溫度,減少空調能耗,更重要的是可以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同時綠化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將會是城市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一大助力。
智鏈合創認為“低碳”不止彰顯于外,更融入于內。除了建筑構造,智鏈在德必靜安WE''園區以智能化的方式推進辦公空間內部的減碳改造。例如使用更加低能耗、可隨時自由開啟的分體式空調,以及使用智能燈光系統,利用尖端科技在建筑的各個縫隙插入低碳環保理念。
未來,智鏈合創將致力于將低碳理念應用于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等各個環節。在“雙碳”政策支持下,讓辦公擁抱自然、讓都市回歸自然,以綠色、智慧的辦公場景,為園區和城市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態細胞與產業活力。
參考文章:
(1)全國信標委智慧城市標準工作組智慧園區專題組《零碳智慧園區白皮書(2022)》
(2)仲量聯行《中國凈零碳排放標準化路徑指南》